当前位置:新闻中心>>园内新闻>>新闻详情


不想宝宝越来越难管——你需要让宝宝知道“规则意识”
阅读数:194 作者:福一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3-01-15
相信很多家庭都出现过类似的场景:
该刷牙的时候,孩子耍赖“今晚我不想刷牙”;
游乐场该结束的时候,孩子说“我还没有玩够呢,我还要玩一会儿”;
看电视到了约定结束时,“别关别关,我还想看一集”……
家长们不禁陷入苦恼:为什么明明说好的事情,孩子就是不去执行、没有规则意识呢?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就这么难? 福一托育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支持特邀高级讲师——陈纾媛女士莅临公益讲座会场和家长朋友们聊聊如何关于平衡规则与自由,给予孩子敏感且有弹性的爱,全面养成孩子的“规则意识感”。 陈纾媛老师 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研究员 美国AMS合格幼儿教师 中国早教联盟华中区运营管理中心教研主任 台湾蒙特梭利研究会高级讲师 国际奥尔夫音乐教育高级讲师 “规则”,听起来很高大上,实际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比如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随手拿过的物品要放回原位,吃饭要注意餐桌礼仪....... 从心理学上来解释,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这种意识指孩子能够理解明白,同时也能表达出来,且行动上也会去遵守规则。 规则感能帮助孩子明确自己行为的边界,把握分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除了真诚相待,还必须具有边界感。2-2.5岁左右的幼儿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有必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让孩子对规则有切身感受。 (1)0-3岁→管理自身; (2)3-5岁→与他人共处; (3)5岁以上→社会公共规范 ★大环境,理念一致 例:无论是哪位家人原则都一致,不对宝宝特殊待遇。 ★非常具体,可以感知 例:想让宝宝离电视远一点,可以用贴线的方式,告诉宝宝具体要在什么位置看电视。 ★由粗到细,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例:坐着可以吃饭→坐在椅子上可以吃饭→坐在餐桌的椅子上可以吃。 01 第一阶段:说清楚、讲明白 ●下达明确指示: 不清楚的要求→清楚的指示 负面的语词表达→正面的语词表达 ●控制声调与肢体语言: 不太合适的姿势→正面的语词表达 ●“坏掉的唱片”: 小朋友看上去没有什么力量,却时常控制着父母的思想与行为。即使在父母命令他们做事情的时候,也会不经意间被这个小司令指挥的晕头转向。当我们以平静肯定的语气,给孩子下达一个清楚明确的指示,而孩子却开始讨价还价时,我们怎么办呢?家长可以使用“坏掉的唱片”这一方法,重复几遍孩子应该做的事,不要理会他的反对意见。 ●传递“我……”的讯息: 借“我……”的讯息,可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看出错误,并独立找到解决之道,完全不必用引起负面的关注。孩子会学到为自己的行为负起更多的责任。 02 第二阶段:说到做到 ●从必然结果中学到教训: 例: 行为:拒绝吃午饭→后果:等到下一餐才有东西吃。 行为:打翻了牛奶→后果:递给他一条抹布,把牛奶擦拭干净。 行为:拒绝收玩具→后果:玩具被收进一个箱子里,至少没收一个星期。 ●暂停: ★妈妈或爸爸陪孩子留在同一个房间里。 ★妈妈或爸爸离开房间,并让孩子单独留在那里。 ★孩子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并暂时单独留在那里。 ●激励的奖赏: 想要建立规则意识,光靠强迫和生硬的说教是没有用的。要奖罚分明,严松有度。当宝宝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指出问题,用温柔的态度,告知其问题的所在。家长要做好监督的工作。不要一味的纵容,建立合适的激励政策,可以利于孩子形成规则意识。 ●规矩-提问-行动: ★规矩是怎么说的? ★我现在接下来必须做什么? ★你要这样吗? ★你现在还可以怎么做? 03 第三阶段:订约、父母的自我控制 ●订约: ★根据孩子具体情况 ★用选项定义安全圈 ★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的自我控制: 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点——“温和而坚持”! 一是父母的态度和情绪要温和,二是持续遵守原则。温和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在轻松平和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以牺牲亲子亲密关系为代价。 书名:《我永远爱你》 作者:【英】牡丹·刘易斯(文) 【英】彭妮·艾夫斯(图) 书名:《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 作者:【德】安妮特·卡斯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爱孩子是本能,立规矩是责任; 有底线、有智慧地爱孩子, 才是长久的爱。 爱在福一,幸福成长!